找到相关内容918篇,用时5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一味痴呆,深自惭愧!

            内不见有,则无能;外不见有人,则人无过;一味痴呆,深自惭愧!劣智慢心痛自改革!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——蕅益大师   “外不见有人,则人无过。”谁有过失?觉得自己很能干、很了不起,看到别人都有过失、都不顺眼,这就是有人。《金刚经》上讲四具足即非菩萨;这不是菩萨。四都没有,这就是菩萨。这是诸佛心目当中承认的菩萨。如果还有、...

    净空法师讲

    |慢|忏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8/12051713288.html
  • 佛教对有情生命的看法

    有生灭、有、有形体,其特性会随时间或作为而改变,天主教讲的灵魂是不生灭、不改变、有习气(如博爱等)、有、有分别的。佛教讲的自性是无所不在,至大无外,至小无内,无分别、无形相、不生不灭、不可被知(但可被「悟」),这三种名词(即自性,灵魂与神识)函意不同,佛教认为凡所有相皆虚妄,虚妄则会变,灵魂既有,当然是会改变,不会永久不变。   佛教把有情依其心态之不同而区分为「十界」,即佛、菩萨、声...

    紫虚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4846798.html
  • 如何参究金刚经妙旨

   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!......何以故?须菩提。若菩萨有。人相。众生相。寿者相。即非菩萨。」此段经文,须发菩提心,修「慈无量心」。修至能入「大慈三摩地」时,才能究竟彻参;能入大慈三摩地,则位齐「菩萨摩诃萨。」故经文先提:「善男子善女人......」至此则云:「诸菩萨摩诃萨......。」依识缘相,「执无明」众生「同分妄见」幻成之 「、人相、众生相......」修至能入「大慈三摩地」...

    杨佛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1748342.html
  • 愿力才是真感情

    呢?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在修行!自动就在修行,也不见得要有佛法的形式,他们就是在修行。   谈恋爱是在修什么呢?是修“”进入“人相”,所以谈恋爱中的男女,他们是要把彼此的“”解除掉,然后融合成一体,进入“人相”,就在做这件事!等做到不分彼此溶成一体,这个时候,他们才觉得成功了。   所以这不是...

    梁乃崇教授

    情爱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2314321379.html
  • 执障道

    且置而不说,和尚您如何?见道否?)   师曰:「有汝有,展转不见!」   (因为汝有,亦使离体,互相应缘而失本真,起心动念终失其道。)   曰:「无我无汝还见否?」   (现象界...去除,执一去,即能与外界人事物同体,即能不分彼此,即能不与人对立,也就无争执事起。   本公案观其内容是在讲如何悟得「空无」之体,若有或动念时,即不觉体空之状。古僧大德云,「当下即是,动念即乖...

    玄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4244056.html
  • 广钦老和尚的考试,您能及格吗?(二)

    如果是没有准备,不注意的时候被人无理地打过来,这才是考验,才可以了解自己的程度和烦恼,所以的恩师就去跪著恳求老和尚慈悲,帮她去掉“”的烦恼,老和尚听了就说:“好,好,好!”但是并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...帮她去掉‘’烦恼,才讲她两句,就要来问问看!如果打她香板,岂不是要去叫警察!”方才生起一念不满的心,要“问问看!”老和尚就已收到电波了,十方诸佛灵明,我们有什么心念,能瞒过圣贤呢?   的恩师...

    道证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21884131.html
  • 浅论佛教的心灵环保

    病态心理。炫富还是寻爱?专家认为,征婚者在某种程度上,是在满足自恋的心理需求。  诚然,佛教并不反对发展经济,但是,如果人们狂热追求财富、名誉、地位和事业成功,归根到底都存在着对的着迷,非常容易引起内心深处的贪、嗔、痴烦恼,并由此而引出不健康的心态与情绪。《清凉心菩提行》中指出:“强烈的引起种种心机、智巧、情绪上的激荡和情感上的紊乱,这些心理活动造成了人们的苦恼和焦虑。”而普献法师在《清泉》中说...

    释明生

    |浅论佛教的心灵环保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0973877.html
  • 唯识法门与心理健康

    解释。   〈一〉现实——依他起性所产生的   从唯识学的观点来看,自我观念是个人生活经验的产物,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,总是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,自己适应环境的观感,以及生活上满足需要的方法和欲求,综合成为一个。在这个里头包括了自己的种种心理需要、行为模式、情感的反应、能力和想像力。这与心理分析学家何妮(Karen Horney,一八八五-一九五二)所谓的实际非常接近。实际的...

    郑石岩(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)

    |心理|唯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225311556.html
  • 佛魔区别:佛有慈悲心,魔有嗔恨心

    ,绝对不对付魔,而是用德行来感化魔,令魔心服口服。在八相成道中,有一是“降魔”,其实不如说是“佛感化魔”,更为贴切。因为佛不会用什么压迫或强硬的手段来降魔,因为若是这样,就有了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;有了这四,就不能成佛了。   那么佛怎么令魔王投降呢?因为佛具足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,无论魔王怎样来侵害佛,佛仍然用慈悲对待魔,用德行来感化魔。佛明白前因后果,就算魔来损害他,他知道这是在...

    宣化上人

    |防魔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4422027003.html
  • 唯识法门与心理健康

      从唯识学的观点来看,自我观念是个人生活经验的产物,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,总是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,自己适应环境的观感,以及生活上满足需要的方法和欲求,综合成为一个。在这个里头包括...了错误。   然而实际的我是人类生存现象的自然表现,我们离不开这个因缘所生的,也不可能逃避这个,因为它是生活的轨迹与倒影,它伴随着生活自然出现。这一来《金刚经》上所谓的“无我”,指的不应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43543661.html